懂车帝智驾测试, 特斯拉大获全胜的背后, 到底谁是骡子谁是马?

  • 2025-07-28 07:41:36
  • 208

7月24日,懂车帝联合央视发布了一期关于辅助驾驶测试的节目。节目中,他们选用了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模拟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发生事故的场景。

这次测试在真实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上共计进行了15个科目,使用,涵盖了小米、特斯拉、问界等国内外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并设置了车辆、假人等模型,并模拟出真实车流。从测试结果表现来看,没有一款车型表现接近完美。

显然,这样的结果引发了业内的巨大争议,有人截取视频证明整个测试过程中有人为干预情况,有人质疑为什么各品牌跟车距离不一认为懂车帝操控舆论,还有人质疑懂车帝是否有资格来发布如此结果等等。

47%的通过率

单纯从测试结果看,在高速夜间避让施工卡车测试环节上:仅47%车型通过,部分车辆甚至加速撞向模拟障碍;而在儿童横穿马路环节上,58%通过率,意味着近半数车辆无法避免惨剧; 特斯拉等纯视觉方案稳定性领先(高速通过率83%),而问界M9以64km/h追尾、理想L6出现系统突然退出等严重失误。

更讽刺的是,70%的失败源于策略错误,多款车型违背“让速不让道”原则,为避障违规变道,险些引发二次事故。这印证了中南大学此前报告的结论:感知系统失效是事故主因(占比63.4%),尤其在施工区、恶劣天气等边缘场景。

无论当前汽车市场对各种辅助驾驶的宣传多么的天花乱坠。而曾经一度的顶流,被车企誉为“含华量”作为智驾最高水平的几款代表车型表现也似乎不是那么完美。

这次的测试结果,先不论测试过程中是否严谨是否有人为干预等猜测,47%的通过率都足以让消费者重新正视车企已经天花乱坠的智驾营销宣传。

显然,车企的营销话术与用户安全认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些结果的本身,也应该让大家意识到,辅助驾驶品牌、功能、软硬件方案在安全方面没有绝对的保障,在现阶段,无论做出怎样的购买选择,都应该牢牢树立“人车共驾”、“人类负责”的基础认知,端到端解决方案下,对于特定案例的操作决策也有一定的偶发性,这更应该让大家对安全场景加强注意。

“人为干预”还是“系统内讧”?

在懂车帝的测试中,某车型在“消失的前车”场景下未能避障,引发华为系车主质疑“驾驶员人为打断变道”。但懂车帝以行车记录仪数据反击:驾驶员全程未碰方向盘,真正失效的根源是AEB(自动紧急制动)触发后,系统逻辑强制抑制了NC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的绕行功能,导致车辆“僵直”撞向障碍物。 这一细节其实也暴露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一个致命短板:安全功能互相倾轧。

这对整个行业的警示是,AEB作为底层制动保障,其最高优先级的设计本为保命,却可能在高阶智驾决策时“帮倒忙”——当车辆试图变道避险时,AEB的介入直接扼杀了系统灵活性,将技术推入“救急还是等死”窘境。这才是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焦点。

它让公众真正意识到一个关键事实:当前主流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仍无法替代人类驾驶,更谈不上“自动驾驶”。无论技术宣传如何铺天盖地,面对复杂工况,系统仍有大量空白未被覆盖。因此,对于驾驶者而言,即使开启辅助驾驶功能,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另一个核心的争议点,测试条件的标准化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跟车距离设定与车辆状态一致性。

跟车距离的“人因”变量:在涉及多车协同的AEB(自动紧急制动)或ACC(自适应巡航)跟车测试环节,虽然测试规程设定了目标距离(例如50米或100米),但在实际动态行驶中,前导车驾驶员对速度的细微控制、以及后车系统介入的时机判断,都必然会造成瞬时跟车距离存在微小但客观的浮动。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又何况是一家媒体机构来做的测评。

公众有合理的质疑也是在所难免。尽管本次测试中部分场景在执行细节上存在一定争议,例如跟车距离不完全统一、车辆状态难以完全标准化等问题,但客观的说整体测试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因为它少有的触及了辅助驾驶系统边界能力的实景极限挑战,覆盖了一些低概率、高风险的“极限”用车场景。在真实道路环境下模拟碰撞、突发障碍和感知盲区,使测试不仅具备冲击力,也具备一定现实提醒意义。

有人针对几次测试多家品牌,忽高忽低的表现,结合特斯拉近期加大国内营销费用投入等传言提出了一些质疑。

这看似有点“阴谋论”,当下的行业环境,只要是由一家媒体机构来做的测试,这样的“阴谋论”的猜测就一定会存在,甚至这样的猜测在某种条件下还是合理的。

其实,所有争议的焦点汇聚到一点,无非是当需要来一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实验时,谁应该牵着骡子和马,是饲养人还是赶车人都不重要,重要的不应该是由一头“骡子”来执行这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