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拐点已至, 将成“新自动挡” | 智车星球
- 2025-07-21 00:19:40
- 308
“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拐点已经到来。”
在上周的2025年中国汽车论坛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重申了这一观点,当一项技术在创新过程中,处于 10% 到 20% 阶段是关键节点,要么迎来拐点快速增长,要么坠入创新鸿沟走向消亡。
“中高阶智能驾驶也是迎来了一个拐点,后续也会快速地增长。”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也在另一场论坛发言,随着其城区辅助驾驶Horizon SuperDrive方案量产上车,地平线将全面进入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战场。
单纯「卷配置」的时代结束了
陈黎明说的拐点,来自于几个判断:
城区 NOA 或者高速 NOA 功能已经下探到了 15 万以下,车企还在推动“智驾平权”,进一步推进智驾的普及。
消费者购车的时候,智能化已经成为TOP 2的因素之一。
城区NOA成为新一轮竞赛标配,但也精准地暴露了系统的性能短板:要么“怂”得不敢并线,要么“莽”得需要接管。
这背后早已不是单纯的传感器、或者算法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瓶颈:泛化能力差、系统上限低、成本高、落地性差。
地平线给出的路径十分明确,在算法层面,地平线跟研究机构合作研发了一套最新的算法, Vision Mamba,从效率和计算资源上都解决了之前 BEV 和 Transformer 带来的问题。
同时,地平线推出了Senna多模态大模型架构,首次把VLM(视觉语言模型)引入驾驶决策链路,从而提升了整个系统的理解能力。比如能对交警的交通指挥、路牌的信息,以及对潮汐车道的理解和识别,具备了很多人类的知识和常识判断以及推理能力。
算力层面,地平线征程6系列旗舰芯片征程6P具备560 TOPS的算力,将CPU、BPU、GPU和MCU四芯合一,进一步降低了系统部署成本。
今天智驾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堆硬件、卷算力,而是靠系统是否具备像人一样的常识、判断力和稳定性。
这也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讲一个模型架构,而是能不能把这套算法模型变成一个可量产、可部署的工程系统。
这不仅考验算法、算力与模型协同的设计能力,也倒逼整个系统的部署路径回到“现实主义”轨道:一切炫技能力,如果不能最终在一辆10万级车型上落地上路,都只是PPT里的期望值。
地平线在大会上介绍,其城区辅助驾驶Horizon SuperDrive方案,可脱离高精地图,仅依赖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就可实现城市道路的拟人驾驶。
以智车星球年初在上海的试乘体验来看,确实给了我们全新的产品体验。今年HSD方案就将量产上车,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真正交卷和接受考验的时刻,即将到来。
智驾重构,从芯片开始
和友商相比,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最底层的竞争力,就在征程6P芯片。
它是目前少数能在70亿参数级别大模型上支撑端到端+VLM协同架构的国产芯片,在CPU、GPU、BPU、MCU四核融合下,能实现更高效的部署路径。
更关键的是,它精准落在了“算力甜点位”之上——既能承载大模型真实落地所需的系统复杂度,又不会因为功耗、成本、集成难度而挡在量产门外。
吕鹏认为,智驾的算力需求每年都有一个“性价比峰值”,今年这个峰值落在100-200TOPS(征程6M正处在区间,上市后快速实现近百万出货),而随着模型升级与城区功能普及,明年下半年开始,500TOPS 以上算力将成为主流,而这正是征程6P等产品瞄准的方向。
今年,征程6P将率先落地于奇瑞星途星纪元E05车型上。
与此同时,地平线也在重新定义数据体系的价值边界。在算法结构日益复杂的当下,Vision Mamba、Senna等模型提升了系统泛化能力,但随之而来的,长尾问题成了性能提升的最大瓶颈。不是数据越多越好,而是数据越准越值钱。
地平线提出的“世界模型+强化学习”框架,正是为了减少对真实道路中不可控样本的依赖——通过虚拟环境中的自学、自测、自优化机制,提前处理那些少见却高风险的极端场景。
无论是底层芯片的重构,还是模型架构的提升,地平线最终只想回答一个朴素但真实的问题:智能驾驶,能不能像当年的自动挡一样,真正成为用户信任的基础设施?
吕鹏给出的判断是,当城市辅助驾驶从一个个的炫技场景展示,转向“全天候、全场景”的拟人表现后,它将成为“汽车的新自动挡”。
落地一点看,能不能在城市交通高峰时段稳定通勤、在无图城市实现顺滑导航、在复杂交互下保持常识判断,这些将是系统将面对的真实考题。
- 上一篇:更新汇总
- 下一篇:李梦回应与刘亦菲李沁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