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投研: 1979年亨特兄弟白银操纵案
- 2025-07-23 03:29:08
- 753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571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文章转载自历史风云录《亨特兄弟白银操纵案:被围猎的资本大鳄》,如有侵权,告知后会删除。
享特兄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疯狂投机白银,控制了美国期货市场中超过一半的期货合约,同时还持有1.2亿盎司的白银现货,把白银这样的大宗商品从2美元/盎司推高到50.35美元/盎司,创造了金融投机史上一段前无古人的传奇。
他们疯狂得妄图与全世界作对,却终被世界遗弃。 一、背景 故事的主角亨特兄弟,来自于亨特家族。
老亨特于1889年出生于伊利诺州农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老亨特家境普通,从小并未接受正规教育,然而,却通过经营石油产业成为了巨富。1950年,他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并拥有其100%的股份,而他本人和家族财产基金会也拥有全部股份。据《财富》杂志1957年的估计,他的财富达到了4亿到7亿美元,使他成为当时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
老亨特一生有三段婚姻和14个孩子,白银操纵案的主人公,就是他的三个儿子。 二、牛刀小试 在操纵白银案之前,亨特兄弟具有大豆投机的“成功”经验。
1974年和1975年,亨特兄弟开始大豆投机。在亨特兄弟的推动下大豆期货开始暴涨,从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涨到高峰时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在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决定对亨特兄弟提出起诉时,亨特兄弟已经偷偷地将大豆期货全部卖出,侥幸逃脱了惩罚。
这为日后的操纵白银案树立了“信心”,由此而产生的贪婪之心也成为操纵白银案的万恶之源。 三、布局四年 早在1973年,尼尔森就开始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当时的价格为2美元/盎司左右,同时亨特家族还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到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买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他们俨然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人之一。白银价格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不到两个月,价格涨到6.70美元。但当时墨西哥政府囤积了5000万盎司的白银,购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墨政府决定立即以每盎司6.70美元的价格获利,墨西哥人冲垮了市场,银价跌回4美元左右。
然而,墨西哥的砸盘不仅没有让亨特兄弟退出,反而却激起了亨特兄弟的好胜心,从此越陷越深。
1973-1977年间,亨特家族以石油管道公司名义,通过瑞士银行账户建立隐秘收购网络。他们累计持有5500万盎司白银现货,占全球年产量20%。这个数字看似惊人,却仅是风暴前的涟漪。真正的资本操盘术,将在期货市场揭开帷幕。
1978年春天,亨特兄弟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和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悄然布局。他们创造性地构建了"现货-期货-借贷"三位一体的攻击体系:用白银现货作为抵押品获取贷款,再用贷款资金购买期货合约,期货溢价带来的账面利润又可作为新贷款的担保。 四、发起攻击 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于发动了总攻。他要给缓慢上升的白银价格推上最后一把,使它像黄金一样发生井喷行情。亨特家族与全世界白银交易商的决斗开始了。
尼尔森-亨特通过其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实际上只有两组股东,第一组是亨特家族,第二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亨特兄弟通过许多华尔街经纪人完成购买指令,其中包括希尔森、贝奇等大型投资银行。
人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巨额买盘,银价很快从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买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了交易记录,发现大部分买单来自“国际金属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经过更严密的调查,亨特家族浮出水面。很快,纽约和芝加哥的每一个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后台老板!
有趣的是,当亨特家族正在操纵白银的消息传开之后,白银价格反而继续飞涨,许多小投机者涌进了市场。原因很简单,既然亨特家族在为白银“做庄”,那么小投机者当然应该选择“跟庄”,这样虽然很危险,却有机会大赚一笔。随着投机者的不断涌入,白银的价格日趋疯狂——从11美元上涨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到了1979年年底干脆突破40美元!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下跌到12倍左右,创下历史新低。期货市场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白银的控制。
芝加哥和纽约的大型期货交易商对亨特家族的垄断行为感到十分担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纵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白银期货合约和芝加哥交易委员会69%的白银期货合约,总共掌握着1.2亿盎司的现货和5000万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资者以个人名义持有的白银)。当时全球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经切断了白银流通的渠道!亨特家族已经触犯了众怒,美国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经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白银生产厂商为此兴奋不已,他们迅速开启了寻找新银矿的计划,许多早已关闭的银矿又重新开采。美国和欧洲的普通居民也对银价上涨感到惊喜不已,他们翻箱倒柜找出了祖传的银质茶器和装饰品,凡是有白银作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犹豫地送去熔炼,制作成标准银块到市场上卖出。于是,市场上的白银供给增加了,亨特家族垄断白银价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战。虽然尼尔森-亨特竭力不断买进,但他已经有点力不从心——无论亨特家族的财富多么巨大,要与全世界为敌还是有些不自量力。
而此时亨特家族最大的敌人还没有出手,这个敌人就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白银,其中包括用做联邦储备的银块以及早年发行之后收回的银币,其总数可能有几千万盎司。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持有大量白银储备,虽然任何一个中央银行掌握的白银都不可能超过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们联合对市场进行干预,亨特家族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白银价格上涨到48美元,并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与亨特家族为敌的空头交易商大多已经认赔出场,再也没有人敢大规模卖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压力沉重,因为白银的价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资本已经很难继续拉升价格。为了维持对白银市场的垄断,尼尔森-亨特被迫向美国的几家大银行高息借贷,平均利息高达19%。华尔街的几家投资银行也大量贷款给亨特家族,使他们暂时能够继续玩操纵市场的游戏。
根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银期货合约总价值已经高达30亿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总价值可能超过50亿美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个多月之内,向美国各大银行贷款数千万美元,从华尔街经纪人那里贷款2亿多美元,几乎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借款人。他们每月仅仅支付利息就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操纵白银已经成为了一场烧钱的游戏,甚至比战争还要烧钱。 五、孤独的王座 1980年1月21日,白银涨到了它的历史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
在短短12个月里,银价上涨了8倍;从10年前算起,银价上涨了25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商品拥有如此漫长、如此骇人听闻的大牛市!
此时此刻,按账面价值计算,亨特兄弟财富净值达70亿美元,超越洛克菲勒成为名义上的世界首富。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办公室里,邦克·亨特在《华尔街日报》头版照片前微笑,标题写着:"现代摩根:用白银重建货币秩序"。 六、监管层反制 1980年3月2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将保证金比例从10%暴力提升至100%。这意味着亨特兄弟必须立即补缴8.2亿美元保证金,相当于其当时日均现金流的47倍。更致命的是,财政部宣布拒绝将白银纳入合格抵押品范畴,切断了他们最后的融资渠道。
芝加哥交易所修改规则: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仅允许平仓交易。当日白银价格暴跌50%至10.8美元,1.5万份合约在强制平仓中灰飞烟灭。
这种监管突袭的合法性建立在1974年《商品交易法》的模糊条款上。CFTC援引第8a(9)条款——"对市场构成异常威胁",该条款此前仅适用于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这种创造性执法,暴露出监管体系在应对系统性风险时的制度暴力本质。 七、背盟 沙特资本的倒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1978年签订的"穆拉巴哈"协议,沙特主权基金有权在白银价格突破40美元后启动自动平仓程序。
1979年12月,沙特货币局(SAMA)秘密聘请摩根士丹利设计对冲方案,通过买入白银看跌期权锁定45美元以上的利润。这种"双面下注"的策略,使得沙特资本在价格崩塌时反而能通过期权获利,而亨特兄弟却被迫接盘现货维持价格。
1980年1月21日,当价格触及44美元时,利雅得交易员开始通过苏黎世市场抛售现货,单日抛售量达420万盎司,相当于全球两周的工业用量。
更隐蔽的围猎来自华尔街空头同盟。以所罗门兄弟、高盛为首的投行,自1979年第四季度起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建立隐性空头头寸。他们利用跨市场定价权差异,在COMEX制造流动性假象的同时,通过伦敦现货市场持续抛售。这种"东西半球套杀"策略,使亨特兄弟的多头仓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亨特兄弟才发现自己既是操纵者,也是被操纵的棋子。 八、实业的反噬 白银作为工业金属的物理属性,最终成为刺破金融泡沫的利刃。当价格突破30美元时,全球白银供应链出现戏剧性反身效应:
工业需求崩溃:柯达公司启动"白银替代计划",将医用X光片的银涂层厚度削减60%;电子行业加速推广铜键合丝替代银导线,仅此一项就减少全球15%的白银需求。
民间抛售潮:美国家庭囤积的银器、银币如潮水般涌入市场,1980年Q1民间白银供给暴涨320%,其中4月单月就有87吨银餐具被熔炼成标准银锭。
矿产暴增:墨西哥佩诺莱斯矿将白银开采优先级提到黄金之上,月产量激增400%;苏联秘密抛售2000吨战略储备,通过古巴中转站运抵伦敦市场。
这种实体经济的反向调节,使得亨特兄弟控制的1.92亿盎司现货(占全球流通量60%)从"稀缺筹码"变为"沉重包袱"。仓储成本从1979年的年均800万美元飙升至1980年的2700万美元,物理库存成了吞噬现金流的无底洞。 九、死亡螺旋 1980年3月27日,白色星期四,白银价格在一天内狂跌80%,从40多美元跌到10多美元。
1980年3月28日,当邦克·亨特接到大通银行最后通牒时,其现金流结构已陷入死亡螺旋:
期货展期成本失控:持有12万份期货合约的亨特家族,每日展期成本从1979年的120万美元暴增至840万美元,相当于每分钟烧掉5833美元。
借贷成本倒挂:银行将白银抵押贷款的利率从LIBOR+2%飙升至35%,仅3月26日单日利息支出就达190万美元。
交叉违约触发:贝灵巧公司提起的反垄断诉讼触发贷款协议中的"重大不利变化"条款,债权人可提前收回13亿美元贷款。
为延缓爆仓,亨特兄弟甚至典当妻子珠宝、出售达拉斯小牛队股份,但这些杯水车薪的努力在系统性挤兑面前毫无意义。
1980年9月,其净资产从峰值70亿美元跌至-16亿美元。 十、大而不倒 为挽救公司和家族,纳尔逊·亨特与弟弟威廉·亨特飞到了华盛顿,会晤了美国财政部高官,请求财政部和美联储牵头,向亨特家族提供巨额长期贷款。
在晚宴上,纳尔逊·亨特暗示说,如果美国政府不出面挽救亨特家族,那么亨特家族将抛售手头剩余的6300万盎司白银,彻底摧毁市场信心,并把各大银行一起拖下水。
在随后的听证会上,纳尔逊·亨特表示,亨特家族只是做了一笔错误的投资,并且受到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所以,亨特家族才是白银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最后,美国政府选择了妥协。
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说服美国各大银行组成集团,向亨特家族提供11亿长期贷款,作为代价,亨特家族让出了许多油田和炼油厂的股权,沃尔克允许亨特家族在其财务状况好转时,赎回部分资产,但警告在此之前,不得再进行任何期货投机活动。
亨特兄弟很听话,再也没有踏足期货市场。
如上就是亨特兄弟白银操纵案。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
- 上一篇:央音保安岁考上南艺
- 下一篇:爱与被爱水象星座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