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走丰田的老路!

  • 2025-07-10 04:06:49
  • 967

去年,丰田以1100万余销量登顶神坛。

说丰田不强的,绝对是缺乏汽车知识,或者说对丰田这个日系标签,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因为退一步从汽车产业来看,丰田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个覆盖产业链的“集群”。

这种“集群”属性的品牌,推动力是极强的。

丰田的成功,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全球化非常成功,其可以说没有放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是通用、大众、现代等同样强势的汽车集团做不到的。

另一个,丰田培养自己的产业链,电装、爱信等强势供应商,背后都有丰田的支持,一边向行业输出配件,实现盈利目的,另一边反哺丰田,提供巨大的经济支持。

这种模式可以说无懈可击,至少在油车时代没有企业能够超越丰田的模式。

去年,比亚迪全球销量400万+,正式成为全球十强,和本田进入到了销量对峙层面,超过了铃木、马自达等品牌。

比亚迪的成功,是建立在中国市场强大的新能源推动基础上。

国内市场,比亚迪的占有率达到了恐怖的14.8%,每卖出1000台车,就有148台是比亚迪生产的,这个数据恐怖到大众、丰田无力招架。

当然,比亚迪深刻理解一件事儿,国内市场的独一份,很难让其持续平稳发展。

国内市场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400万量级的品牌,比如说当年的通用汽车(计入五菱、宝骏)、大众集团,都曾经完成过400万销量。

但都因为竞争对手的更迭,销量出现了大幅震荡。

想要真正在世界层面立足脚步,还是要和丰田一样,做到海外市场遍地开花,不信看看丰田的全球销量布局就知道了,其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会把所有篮子放在一个车里。

目前,比亚迪已经在东南亚、欧洲、南美、非洲、印度等地区进行拓展,并且建立本土化工厂,实行本土化营销、本土化销售。

这非常像曾经的丰田。

当年为了应对石油危机,丰田设计出小排量、经济性能极佳的产品,用更省钱的出行方式,打动了不少消费者。

拿到百万级销量之后,迅速在全球核心市场,建立CKD工厂(零部件进口、本土化组装),快速推进海外市场的发展。

CKD模式,本质上就是本土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在销量、生产体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顺利转为本土化生产。

比如说特斯拉,国内的零配件供应量占比达到97%以上。

事实证明,本土化生产,是强力推进企业走向全球的商业策略,其实从销量出口、海外建厂速度来看,比亚迪正在走丰田的老路。

今年1-5月,比亚迪出口整车超37万台,占到了行业出口量的13%左右。

巨大的出口量背后,还有更大规模的零部件出口,配套的是海外工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比亚迪在海外已经布局了产能超过90万的工厂,可以针对不同的地区形成高效生产、销售策略。

而且,比亚迪的海外生产布局,还进入到了零部件本土化生产上,比如说动力电池工厂进入到了全球生产阶段。

和丰田一样,比亚迪的起家,是“更低的使用成本”,在完成第一阶段的财富积累之后,顺利转向全球,这种商业策略,是丰田验证过的可行之路。

另外,比亚迪也在培养自己的供应商体系,这是一种沉默的怒吼。

比如说“弗迪”,很多人只知道弗迪电池,但弗迪其实是比亚迪的统称,就像是丰田电装一样,不只是电控这一单元这么简单。

弗迪分为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电池,已经能自由配套生产,同时比亚迪建立起了自己的半导体事业部,这些会同步比亚迪发展。

很多人疑惑,比亚迪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低,主要就是自己的产业链比较丰富,实现自我采买都没问题。

当然,完全内供也有问题。

曾经的福特就采用过高度纵向一体化供应链模式,比如说将上游延伸到橡胶产业、森林产业、铁矿产业。

的确降低了成本,但体系过于庞大,同时因为没有引入外界供应商的原因,所以技术的拓展、成本的竞争不够强势。

所以福特逐步放弃了高度垂直的供应链模式。

比亚迪提前借鉴了福特经验,避开了“高度垂直供应”这个问题,所以在产业链上,其实行的是“半自产”,一部分自我研发+供应,另一部分采买。

既有降低成本的优势,又放进来鲶鱼,形成竞争体系。

这种模式也是丰田在用的,比如说电气化架构,丰田用电装,也用比亚迪,比亚迪既用弗迪,也用电装。

合理且高效,从这里不难看出,其实比亚迪的很多布局,都是全球架构、全球战略,我们看到的400万销量和全球前十地位,只是架构下的一种展现。

大概率推测,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增益,比亚迪的增长空间,比我们想的要更快,更饱满,毕竟其充分学习、领会了丰田、福特这种巨头的成长经验。

避开了不该走的战略,实现了精准的跳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