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汇天融资2.5亿美元, 这不是PPT造车, 而是飞起来的野心
- 2025-07-17 10:46:08
- 812
7月15日,小鹏汇天官宣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这笔钱将用在飞行汽车的研发、量产以及商业化上。这消息一出,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调侃:“终于不是画饼融资了,这回是画着飞起来的饼。”
但认真看下来,这次融资背后,远不是一场热闹的科技秀那么简单。
先交代一下背景。小鹏汇天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小鹏汽车孵化出来的飞行汽车公司,最早能追溯到2013年,彼时还叫“广州小鹏智能航空”。去年8月,它完成了1.5亿美元的B1轮融资,资金大多来自广州地方产业投资平台,比如广开控股、广州金控集团等。而这次B轮能再融下2.5亿美元,意味着资本圈对它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有人可能会问,飞行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这问题我以前也怀疑过,毕竟造车还没完全搞明白,怎么又去搞飞机?但实话实说,这一两年,我对“飞车”这事的看法慢慢变了。
首先,从“产品落地”的节奏来看,小鹏汇天不是只停留在PPT阶段。它的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经封顶,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能竣工。同时,他们还公布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计划——“陆地航母”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这可不是简单的展示模型,而是真正往“实用交通工具”方向推进的时间表。
说句公道话,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但在“下一代交通工具”领域,真正能做到“有量产路径、有商业闭环”的公司不多。小鹏汇天显然想成为那个破局者。
当然我也得泼点冷水。飞行汽车,听着浪漫,技术门槛却是天花板级别的。无论是垂直起降、电池能量密度、飞行控制系统,还是交通监管、空域协调,哪一项都不是传统车厂能轻松跨过去的。你不能指望一个擅长搞地上四个轮子的车厂,突然间搞懂天上怎么飞。
但小鹏汇天的路径和特性,跟传统车厂还是不太一样。它走的是“可飞可跑”的路线,也就是“汽车+低空飞行器”的融合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城市低空空域的依赖,同时也保留了用户的使用习惯,至少在未来5-10年内更现实。
这里插一句我个人的经历。去年我去广州参加车展时,刚好看到了小鹏汇天的展示机。说实话,外观设计比我想象的更成熟,也有点“科技硬核感”,不像是“学生毕设”那种实验品。展台边还放着一块写着“预计2026年交付”的标牌,虽然当时我半信半疑,但现在看,这话还真不是随口说说。
融资之外,我更关注的是商业模式。这玩意儿真能量产,谁来买?谁来飞?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小鹏汇天瞄准的不是“家家户户起飞”,而是“高净值人群+特定场景”,比如景区低空接驳、城市边缘短途通勤、甚至是高端接送服务。说白了,它更像是“低空网约车”,不是Uber,而是“飞的版奔驰S级”。
结语回到投资。如今资本更理性,尤其在经历了2023年AI与新能源汽车融资潮之后,大家都不再为概念买单。小鹏汇天能拿到2.5亿美元,而且是B轮,说明它已经从“造梦阶段”进入到了“验证阶段”。再下去,就看它怎么交付和怎么卖了。
梦想很贵,落地更难。但如果说新能源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那飞行汽车,很可能是下一个战场。
- 上一篇:都火了方圆脸时代怎么还没来
- 下一篇:折腰庆功宴座位图